//
销售经理:郭强
18653381562固定电话:
0533-4680888人力资源招聘热线:
0533-4683766工业水处理发展战略分析水处理企业成长
相比环保产业的其他领域,我国水处理行业的发展更为充分和深入。2012年以来,我国水务市场异常活跃,投资热度持续提升。经过多年积累,国内水务企业在技术研发、品牌效应、项目积累等方面已具备较雄厚的实力。在这个过程中,上市、并购不断出现,未来,国内水务市场发展会有怎样的分化?什么样的企业可以上市?企业深耕行业的机会何在?对于处理难度更大、要求更高的工业废水处理领域,需要哪些核心竞争力?
新增市场需求空间何在?
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稳定甚至下降趋势,业务增长体现在处理质量提高和产业链深化上
“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中国污水总量的增长将主要体现在城镇生活污水的增长上,而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增长主要体现在处理质量提高和产业链深化上。”赛迪经智高级咨询顾问王宇分析认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稳定甚至下降趋势,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经是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6倍,占总体的62%,工业废水排放量占比下滑至38%。
从行业细分来看,造纸、化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电力、黑色金属冶炼、煤炭开采等是工业废水的主要排放行业,也是工业水处理行业的重点处理对象。因此,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形势会直接对工业废水处理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赛迪经智统计,自2010年起,在建水处理项目总数和在建工程平均规模呈双下降趋势。根据“十二五”规划,污水处理能力年平均增长10.8%,低于“十一五”时期的16.9%;从建设地点来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的重点将由东部城市和主要大中城市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及东部县、镇倾斜。因此,新增污水处理设施的平均规模相应缩小。
竞争呈现怎样的分化态势?
国内企业科研能力相对较弱,运营环节竞争激烈,融资能力是企业取胜的关键
2008~2012年,中国工业水处理产业总体规模由768.1亿元增长至1025.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中国工业水处理产业主要由设备生产销售、工程设计施工、设施运营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组成。根据赛迪 经智统计,2012年设备生产销售行业产值占总体规模的40%,呈现基本稳定状态;工程施工环节产值占30%,占比呈缓慢下滑趋势;设施运营服务产值占比24%,预计随着工业水务服务模式逐步推广,这部分产值占比将持续增加;其他服务业产值占比6%。
报告分析认为,在工业水处理产业链上游的设备制造产业中,跨国企业垄断了水质监测、曝气、鼓风机等高端精密仪器制造领域,格栅、阀门、管材管件等低附加值制造领域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国产厂商在膜元件膜组件研发、制造领域也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王宇提醒,跨国企业在这个领域的研发能力很强,这中间的差距在短期内是难以跨越的,国内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要注重性价比问题。“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联合的过程中,要注重资金投入的连续性,因为这决定了研发能否最终形成科研成果。同时,也要评估投资的性价比,因为技术引进涉及机会成本、政策时间抢点等因素。”
下游的运营环节正处于竞争最激烈的时期,已经进入“大鱼吃小鱼”的阶段,融资能力是企业取胜的关键。2012年,北控水务、首创环保、中节能等企业凭借巨大的资本、政策优势加速区域推进和业务扩张。
“从运营总量来看,2012年中国水务运营市场进一步集中,法国威立雅、首创股份、北控水务等企业的日处理能力达到千万吨级。但从新增运营能力来看,国内企业遥遥领先,其中北控水务实现了日处理能力规模近300万吨的增长。反观外资水务,2012年中法水务、威立雅等跨国企业的新增日处理能力仅为59万吨,仅为北控水务的1/5,后继乏力。”王宇说。企业发展还有多少软肋?
普遍存在规模偏小、业务类型过度集中、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工业园区将成为重点掘金方向,但行业关键性商业运营模式缺失
报告指出,我们目前集中进行工业水处理的专业运营公司实力相对薄弱,工业水处理行业内企业普遍呈现规模偏小、业务类型过度集中、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行业关键性商业运营模式缺失。
“因为BOT模式的带动,市政水处理领域在近10多年间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但工业水处理领域的模式还不成熟。目前,苏伊士、威立雅等外资企业开始试水合同环境服务(CES)。”王宇说,这一模式类似节能领域的EMC模式,其特点是选择第三方提供外部环境治理服务,并以服务前后的环境效果差来计费。具体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污染企业通过合同服务将减排费用与治污企业共享,二是政府采购由环境服务商提供的环境治理服务。
现在,工业园区正日渐成为各地工业企业聚集地。截至2012年12月,由商务部批准设立的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达到1700多个,市级及以下的工业集中地数量超过5000个。工业园区水处理具有排放总量大、业务综合性要求高、废水成分复杂、资金投入量大等特点。“十二五”期间,工业园区必将成为工业水处理企业的重点掘金方向。
由于工业园区水处理市场具有处理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而国内从事工业水处理的专业运营公司相对规模偏小,跨国企业如苏伊士、威立雅、胜科等在国内工业园区水处理市场占据半壁江山。
比如,2012年,新加坡胜科公司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张家港保税区、上海化工工业园等提供集中工业水处理综合服务。近年来,苏伊士在国内化工园区环境服务领域的参与度不断提升,旗下中法水务已掌握了包括上海、重庆、大连、常熟、武汉在内的5个工业园区的水务合同,威立雅也在加强与上海米其林、江淮汽车、承德钢铁等工业企业的战略合作。
从商业管理模式上,苏伊士、威立雅等企业在工业水污染治理的园区专业化运营方面已形成工业水务合同环境管理模式,并成功应用于威立雅公司燕山石化污水处理项目、苏伊士上海化工园区中水回用项目等。
转型升级方向在哪?
“政策、资本、技术、模式”四轮驱动,区域型、水务综合型和环保服务型3种工业水处理企业转型模式日趋成熟
王宇认为,工业水处理的市场和体制正处于深化和磨合阶段,转型升级是接下来这一领域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对于这一行业的发展,王宇提出了“政策、资本、技术、模式”四轮驱动因素。
工业废水处理行业属于典型的政策推动行业,依赖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增加、相关政策变动都会对产业造成很大影响。“十二五”期间,氨氮与化学需要量一样成为约束性指标、多个行业废水排放标准进一步收紧,这都对工业废水处理的提标改造提出了要求。
王宇介绍说,工业废水处理属于重资产行业,无论设备购买还是工程建造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运营端基本以BOT、OM等模式进行,资本投入具有1∶3或1∶4的杠杆性撬动作用。因此,资本因素在工业水处理企业的转型过程中要始终被关注。技术驱动对于民营企业更为重要,桑德国际、永清环保等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工业水处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赛迪经智认为,目前工业水处理行业已经进入综合服务转型阶段,而区域型、水务综合型和环保服务型3种工业水处理企业转型模式日趋成熟,这一趋势在“十二五”末期会成为主流发展模式。
区域服务商是指为特定区域客户提供包括工业废水处理业务在内的水务企业,这已经成为具有国资背景的区域水务集团向环境服务模式转型的主要途径。目前,包括福州水务、沈阳水务、杭州水务等在内的传统区域水务企业已顺利完成改制重组,进一步巩固了各自的区域性优势地位。
水处理综合服务商是具备综合工业水处理能力的服务企业,业务范围涉及工业给水、废水处理、再生水回用等,而工业园区成为工业水处理企业转型的“天然良港”。
环保综合服务模式是指由综合水处理业务扩展至固废处理、土壤修复、新能源等其他环保业务的综合业务经营企业。目前,大型跨国水务企业通过规模性并购重组已完成了固废处理、新能源、市政给水排水、工业废水处理及回用等环保综合业务的全球战略布局。2011年起,国内大型水务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军固废领域,加速环保服务模式转变。
上市加快并购重组步伐
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十二五”期间,转型升级成为工业水处理行业的关键词,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这也是做大做强的机会。赛迪经智高级咨询顾问王宇提醒,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注重资本运营意识的培养,并要注重资本的使用成本。“上市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关键之举,能够使水务行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从而降低投融资成本,增加资本产出,优化投融资结构,提高投融资效益,继而带动企业转型与升级。”
截至2012年12月,中国水务行业共有23家企业成功上市,其中17家水务企业的经营范围涉及工业水处理业务,共募集资金116.31亿元。其中,桑德国际为新加坡、香港境外两地上市企业,H股方面拥有国内水务龙头企业北控水务,多元水务、鼎联控股等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融资。“海外上市为中国水务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资本市场平台,企业在资金、技术、品牌、业务渠道及对新兴市场的灵敏度方面获得了极大提高。”王宇说。
王宇分析说:“工业水处理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存量市场而不是增量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整合趋势。从2008年开始,水务市场的并购已经开始。”随着新建项目逐渐减少,水务市场已经走出了跑马圈地的新增市场发展阶段,存量市场已经掀起并购整合浪潮,企业纷纷加快并购重组步伐,也借此加快转型速度。
2012年9月,中电环保以1.39亿元人民币超募资金并购国能环保,完成污泥处置、废气治理业务的产业链延伸。此外,国中水务收购高浓度废水处理企业北京天地人公司10%的股权,兴蓉集团收购成都兴蓉再生能源公司100%股权,由此进入垃圾渗滤液领域。
更有国内企业通过并购进军国际水务市场。比如,长江基建牵头的财团斥资48亿英镑购买英国上市水务公司NorhumbrianWater;中投与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在天然气、电力、水务、垃圾处理以及节能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总之,并购推动了水务企业产业链的横向拓展。